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已成为矿山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在智能化矿山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智能化矿山建设标准。本文将对这些标准进行全面解析,以期为矿山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参考。
一、智能化矿山建设标准体系
智能化矿山建设标准体系是指导矿山智能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旨在推动矿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到2026年,我国将建立完整的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推进矿山数据融合互通,实现环境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联动、重大灾害风险智能预警。到2030年,将建立完备的矿山智能化技术、装备、管理体系,实现矿山数据深度融合、共享应用,推动矿山开采作业少人化、无人化,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
二、智能化矿山建设目标要求
智能化矿山建设的目标要求包括多个方面。首先,在产能方面,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智能化工作面数量占比不低于30%,智能化工作面常态化运行率不低于80%。其次,在智能装备替代方面,煤矿、非煤矿山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或机器人替代率分别不低于30%、20%。此外,全国矿山井下人员将减少10%以上,打造一批单班作业人员不超50人的智能化矿山。这些目标要求的实现,将显著提升矿山行业的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
三、智能化矿山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智能化矿山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是推动矿山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在关键技术方面,我国正加快研发制约智能化建设的“卡脖子”技术,如透明地质、井下精准定位导航、矿岩识别等。同时,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矿山开采融合应用。在装备研发方面,我国正加强智能快掘成套装备、硬岩截割掘进装备、智能钻探装备等核心装备的研发应用,以提升矿山智能化水平。
四、智能化矿山建设实施路径
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实施路径包括多个方面。首先,加强整体规划,因地制宜探索各类矿山智能化建设的路径方法。其次,完善法规标准,结合矿山智能化发展水平和行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此外,构建协同发展格局,以山西、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区煤矿智能化建设为引领,带动其他煤矿集中地区加快发展。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装备,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数据治理和赋能,强化人工智能应用等。
五、智能化矿山建设成效评估与持续改进
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成效评估与持续改进是推动矿山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建立科学的建设成效评估机制,以法制化、标准化推动智能化建设。同时,鼓励矿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努力实现由单个系统智能化向矿山整体智能化转型升级。在持续改进方面,我国将不断优化智能化矿山建设标准体系,推动矿山行业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安全化、高效化转型。
六、案例分享:智能化矿山建设实践
为更好地展示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实践成果,以下分享几个典型案例。某煤矿通过引入智能化开采技术,实现了工作面自动割煤、智能导航、远程监控等功能,大幅提高了开采效率和安全性。另一非煤矿山则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井下人员定位、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智能化功能,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这些案例的成功实践,为其他矿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